网站首页 >书法知识 > 石刻、刻字知识

世界林氏太祖–河南卫辉比干庙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111393 更新时间:2018年07月26日22:20:44 打印此页 关闭

   位于河南省卫辉市比干庙村的比干庙。占地400多亩,现有各类建筑10多座。其中,有北魏著名的《太和碑》,唐代的《玉关碑》,元代的《延祐碑》,共计历代碑刻百余通。

   据说他出生于公元前1092年,于公元前1029年去世。这是殷朝最后一位国王的叔父。在他的一生中,他生前帮助纣王治理国家和管理政治事务,使殷朝逐渐变得更强大纣王后来自恃功高花天酒地、置国家于不顾,使得殷王朝逐渐衰弱,非常痛心,因此他不断向纣王进谏,使国王非常恼怒。最后,他将比干的心挖出并将尸体暴露三天。

    从前,人们常说国家遇到危险时,武将应战死沙场,文臣应以死相谏,即所谓“文死谏,武死战”。比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向君主进言而残遭杀身之祸的谏官。他一向被作为忠臣的代表受到后人的崇敬。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,周武王灭掉殷后,立即为比干大修陵墓,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。北魏太和十八年(494年),孝文帝下诏,在比干墓前建庙。唐太宗作为一位重视发挥谏臣作用也善于纳谏的皇帝,为了给谏臣树立榜样,特封比干为太师,谥号“忠烈公”,并为比干大修祠墓。宋仁宗、元仁宗也先后为比干大修祠墓。明代弘治七年(1494年),明孝宗特命卫辉知府金舜臣为监工,对比干庙进行一次空前规模的修缮。现存比干墓,高20米,直径50米,占地20余亩。  河南石刻

    在比干庙为数众多的书法碑刻中,影响最大的当数北魏孝文帝的《太和碑》。《太和碑》又称《魏孝文帝吊殷比干墓刻石》或《吊比干碑》,碑阳楷书,28行,每行46字;碑阴4列,各列28字。遗憾地是,由于原拓本已失传,现在流行的最佳拓本只有北宋元祐五年(1090年)吴处厚的重刻本了。

    据《魏书》记载,原碑刻立于太和十八年(494年)十一月。这一年,孝文帝曾两次经过比干墓,年初“经殷比干之墓,伤其忠而获戾(获罪),亲为吊文,树碑而刊之”。碑文为魏孝文帝亲撰,颂扬比干忠心正直,敢言诤谏,抒发了对忠臣的敬仰与怀念,幻想比干驱龙驾凤,遨游人间仙境。孝文帝在碑文中感慨地写道:“呜呼介士,胡不我臣!”该通碑高2.56米,宽1.02米,碑身四面刻字,碑阳正文,其字瘦硬峻峭,传为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崔浩所书,一向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。清康有为把此碑定为“高品上”,推崇该碑是“瘦硬峻拔之宗”,“真书之鼻祖”,形容其“若阳朔之山,以瘦峭甲天下”。甚至说此碑问世之后,统一了山东一带的书法风格。

120320ouvee3f3vfun8fjt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河南卫辉比干庙

        而《贞观碑》则是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(645年)为祭祀比干而刻立的,故又名《祭比干碑》。该碑高4米,宽1米,厚0.5米。正面刻写封比干为太师、谥号“忠烈公”的诏文,背面镌刻当时凭吊比干墓的官员姓名。刻立于元代延祐四年(1317年)的《延祐碑》,又名《比干祭碑》,则记述了修庙和塑像的经过。

    另外,比干墓前还有一座碑,碑头刻有清乾隆御笔亲书的“宣圣真笔”四字。碑身正面镶嵌一块残石,阴刻“殷比干墓”四字。传说这是孔子用剑刻写,称为“剑刻碑”。据说,这是历史上孔子留下的唯一真迹。

 



上一条:褚遂良楷书伊阙佛龛碑 下一条:唐代道家碑碣之冠 太上老君庙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查看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。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